虎成论金--让中国人更懂金融序言
银行承兑汇票理财是怎么回事?我们先从银行承兑汇票的应用场景来看一张票据的运转过程。
故事又回到虎哥的优选黄金公司,我们有几座金矿,现在需要1000万购买b公司的大型挖矿设备,和b公司谈判,先付800万,后面的200万货到再付款。但是现在我只有300万可用资金,需要到银行再贷款500万。优选黄金公司向某银行申请500万的流动资金贷款,一周过去了,一个月过去了,没有动静…于是把行长请出来吃顿饭,洗了个桑拿,行长左手搂着美女,右手用牙签剔着大金牙,慢吞吞的说:虎总,别急,我回去给你想想别的办法。
又过了一周,银行的授信批复下来了,不过不是500万的流动性贷款,而是一张1000万的银行承兑汇票,其中50%用原来的担保方式,另外50%要用500万现金做保证金担保。优选黄金公司急了,我本来就缺钱,你还叫我拿500万出来?银行说,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,没钱放款,你自己看着办吧。优选黄金公司想方设法,最后只能借高利贷的过桥资金,把这500万先给凑齐了,顺利开出了银票。
对于银行来讲,可以说是切实按照银监会的监管要求,企业和供应商之间有真实的贸易关系,但是银行也是个商业机构,追溯到赚钱的根本,开具银行承兑汇票只能收取票面金额万分之五左右的手续费,最高还不能超过万分之十,花费人力物力给企业开了张银行承兑汇票,到头来还赚不到什么钱,活生生的玷污了银行这个金饭碗的名声,银行为什么要这么积极呢?这是有故事的,前面说过,对银行来说,承兑汇票和贷款那可不一样,前者是表外业务,后者是表内业务,银行在这笔业务上,不但获得了500万存款,还降低了存贷比,这就是表外业务的优势。更可怕的是,银行尝到甜头,就开始通过这个巧妙的手法,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微企业来贷款,都不给现金,就是承兑,不断的把表内转化成表外,业务规模蒸蒸日上。
可怜的就是像优选黄金公司这样的融资企业,本来有一笔贷款可以供其方便的使用,而换成银票后就大不一样,大大降低了资金的灵活性。而且大家别忘了,优选黄金公司那500万的保证金还是借来的呢,所以只能选择一种更为无可奈何但是也很聪明的方式,将银票支付给自己可以控制的关联企业,然后再拿到银行去贴现。贴现这下又碰到麻烦了,银行本来是因为存贷比限制所以才把贷款转开成银票,而且资金稀缺的情况一般都是地区性的,所以银行怎么可能给你钱贴现?再者中国贴现利率并不高,票据金额如果比较小,银行不赚钱不说,经办的客户经理也没有什么绩效提成,谁愿意白忙活呢?
这个时候,一类组织就出现了:一旦某种经济现象频繁的出现供需不平衡,并且存在着利益空间,这个行业就一定会出现“掮客”,也就是中介。票据市场近十多年来的持续火热,与这批掮客的润滑能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,而且银票一旦数量累积成一定规模,每天流水线操作进行多次大金额交易,利润最终又会由量变转为质变。在没有电子票的纸票时代,因为价格不透明,信息不对称,行业有过巨大的机会,大机构一年净利润好几个亿,小的票贩子,一年倒腾着小面额的票据也能有十万二十万的收入,年化收益率做到30%在当时是非常常见的事情。
虎哥:
银票市场盈利模式基本上就是这个逻辑,企业融资时银行给它开出银行承兑汇票,企业转给中介,中介集中再去银行或者某资金机构批量贴现获取资金,然后中介得到资金收更多的银行承兑汇票。说到这里,再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情景。
有很多中西部、东北地区的小银行,都跑到金融需求旺盛的长三角、珠三角地区来主动寻求中介合作,提供低成本的资金,让他们集中收票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,因为这些银行所在的区域经济不好,银行资金不敢发放贷款,没什么生意可做,又同时受我国区域监管政策的限制,无法离开当地发放贷款,只好变相在发达地区设立办事处、代表处的方式来暗地收购票据,别的他们也不敢做,银行承兑汇票固然整体的利润率不高,但是毕竟有银行做最终的兜底,是相对而言最安全的资产之一。
投资者问:
那贴现这一步又是怎么做的?
虎哥细细道来,再回到银行承兑汇票的应用场景中,上周我和一位从事水泥行业的企业家交流,他对银行承兑汇票有非常生动的比喻:银行承兑汇票就像离婚的少妇,一言难尽,让人欲罢不能。企业只有资金周转困难,银行贷款下不来,被迫要求的情况下才会开具银票,而对于下游接收银行承兑汇票的企业,一般情况下都是不愿意接受的,但没有办法,不要吧,不行,拿张银行承兑汇票总比被硬生生的拖欠着货款要好;要了吧,这东西真的很烦人,比如背书印鉴不清晰就要增加财务上的工作量,贴现又要损失贴息的利息。
虎成论金-让中国人更懂金融
第一种
票据的结算功能,在这里体现出来的形式是拿到银行承兑汇票,等到期以后,去银行兑换成现金;
第二种
票据的支付功能,转让给自己下游的供应商,当然前提是人家愿意收,所以一般就会转让给相对弱势的合作方,只要在票据背后盖上财务章和法人章即可,专业名词叫背书。收到转让票的企业还可以继续背书给其他企业,让这张票据流通到市场上,所以很多银票背后盖着密密麻麻的章,盖不了的,还要用粘单一张接一张的连续下去,这就意味着这张银票已经背书转让过很多次了;
第三种
票据的融资功能,有些企业等不及到期,也找不到合适的企业转让票据,资金又比较紧张,所以只能把这张银票质押给银行,直接获得扣除利息后的本金,再通俗一点,就是把票面100万的票据以95万的价格卖给银行,等到期兑付时,银行则找到付款人进行兑付获得100万,扣除先前支付给别人的本金95万,银行从而赚取了5万的差价,这个过程就叫作贴现,我们通俗上叫做直贴,票据的理财产品主要就是围绕着贴现这个环节设计出来的。
《虎成论金》致力于让中国人更懂金融,这里虎哥还要补充重要的知识点:一张银行承兑汇票进入银行后,除了持票人直贴,银行也可以进行如下操作:转贴与再贴。
虎成论金-让中国人更懂金融
转贴现:
就是银行和银行之间的捣腾, a银行在资金不足时,将买入的票据再贴给b银行,以取得资金,转贴又大概分为两大类:一是卖断式,我把票给你,从此以后这票跟我没关系了;二是回购式,银行c把票卖给了银行d,票面还有四个月到期,但是银行c跟银行d约定,三个月后,以某种利率,c再把票给买回来,这就叫回购。回购也可以叫作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,其实是对手方站在不同角度的叫法。对于资金方来说,这是买入返售或者是叫逆回购;对于卖票方来说,叫卖出回购,或者是正回购。
投资者问:
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呢?
其实很好理解,一个银行的信贷额度是稀缺资源,是有上限的,贴现和买断式贴现都是要占据信贷规模的,而回购式贴现则不需要占据信贷规模,所以,银行肯定有动力去做买入返售。然后久而久之,就形成了最具争议的,但最成气数的模式“卖断卖出加买入返售”模式:通过卖断式回购将票据转给下家,将票据转出资产负债表,腾出信贷规模;然后再通过“买入返售票据”这个业务从对手方回购买入票据,将这笔交易计入“买入返售”的财务科目下,它就不再计入贷款规模了。非常简单,但是其中奥妙无穷,这有啥好呢?票依然回到了银行手中,但是票据贴现余额在持续下降,通过隐藏部分的银行票据贴现规模,避免占用银行的信贷规模。而到了信贷额度不足时,再把未到期的贴现票据转贴现出去,又可以腾出新的额度,票据贴现成了一种可以自由腾挪信贷额度的绝妙工具。明白了吗?这就是业内所说的“消规模”。在银监会《203号文》和《126号文》颁布之后,这类操作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。
再贴现
一句话就是银行和央行之间的捣腾,就是商业银行把票据贴给央行,等于是央行进行统一的收购,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。对央行而言,再贴现就是买进票据,让出资金;对于商业银行而言,再贴现是卖出票据,获得资金。央行通过提高或者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金融机构向央行借款的成本,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其它的经济变量。那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调节市场银根松紧以及货币供应的重要手段,它和公开市场业务、存款准备金,这三个构成了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。
虎成论金-让中国人更懂金融
虎哥:
现在又回到银行承兑汇票理财是怎么回事,就是基于贴现出现的一种票据理财的方式,我们理解了票据的运转之后,那么对票据理财就能够更好理解。
票据理财就是指基于票据到期之前的贴现融资功能:持票人向出资方让出一定的贴息,其实就是持票人的融资成本,来换取一定数量的现金,从而解决票据的流动性问题。出让的贴息和它获得的现金,二者加起来就是票据的票面金额。我们通常讲的票据理财的利率其实是一个不严谨的说法,应该是叫贴息率。因为它不是一种基于本金的增值,而是在本金里面贴付一定金额的利息,来解决流动性的问题,它并不是利率的概念。
由于票据有了融资的功能,出资方得到了收益,就是持票人给的贴息,这里就产生了它的理财属性。所有的票据理财产品都是基于此进行包装的,在解决相应的交易结构和法律问题后,变成一种理财产品,通过互联网或线下渠道,让投资人进行认购。如商业银行将已贴现的各类票据,以约定的利率转让给基金、信托,经过基金、信托包装设计后,再出售给投资者。投资者购买了票据理财产品,就成了理财计划的委托人和受益人,同时获得相应的理财收益。